SweetRing Blog

厭世代的生存法則:不期不待,真的不受傷害?

最近看到了SweetRing的分析資料,其中提到幾個「想結婚的單身族」的不快樂指標(樣本是他們的APP用戶抽樣):
1.薪資太低
2.情感狀態
3.房價太高
等等,你以為真的是這些讓你不快樂嗎?老實說,這些不太能夠算是真正的不快樂指標。我突然想起(太突然了你~),最近一個統計老師教我的一個重要事情:「真正影響你過得好不好的並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發生這些事情之後,你的信念是什麼。我們心理學家就是要抓到這些背後的信念。」

那麼,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?我的猜測是:社會比較(social comparison),正所謂痛苦是比較出來的,我們比起上一代工作的時間更長,能賺到的錢更少,買到的房子更小(甚至買不起房子),更遑論結婚,只能用魯蛇來自我解嘲,但我們用同樣的努力(或更多的努力)卻無法換來同樣的收穫的時候,這種相對剝奪感,或許才是真正讓我們感到不快樂的關鍵。和老人們比起來,我們似乎活在一個很無望的世代,只能用厭世來自我麻痺。

不過,厭世這招真的有用嗎?或許降低期待,關掉自己的感受,內傷會比較小,不過長期下來真的好嗎?

習得無助感:反正再努力還是無法脫魯
我們都知道不期不待不受傷害,或許短期來說「厭世」的確會比懷抱期待所帶來的失望更小(畢竟很多時候,痛苦=期待-現實),但如果一個人長期都沒有懷抱任何期待(反正我就是人醜性騷擾、一輩子窮困潦倒、乾脆魯一輩子變成滷肉飯好了),就可能掉入「習得無助感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的陷阱(Maier & Seligman, 1976)

不少人可能都有聽過習得無助感的實驗,其實我覺得某種程度上它也是一個「厭世」的實驗:兩隻狗被關在通電的籠子裡面,A狗可以透過牆上的某個按鈕,停止自己被電擊(有的實驗是用隔板,跳過隔板就不會被電),B狗不論做任何嘗試按按鈕或不按按鈕都沒有辦法停止自己被電擊,一段時間之後,B狗就放棄嘗試了,反正無論如何都會被電。有趣的是,當這兩隻狗被移到新的籠子,B狗這次可以透過按鈕來停止電擊,但是他連嘗試都沒有嘗試就放棄的趴在地上了(為什麼要電狗狗~)。

有沒有覺得自己很像那隻狗?搞錯了啦,狗都沒你那麼累(負能量語氣)!不過大家知道這隻狗後來怎麼樣了嗎?他們有嚴重的焦慮、胃潰瘍、生理和心理的症狀,因為不論做任何事情,都沒有辦法改變現狀。

厭世代的生存法則
薪水很低、房價很高,女朋友/男朋友都找不到,厭世雖然讓自己輕鬆一點,但可能會關掉你「感受到快樂」的開關——建立城牆希望自己不會受傷的人,往往也同時隔絕了快樂的可能(Brown, 2012)

其實,重點並不是厭世與否,而是你相不相信自己是「有價值」的。如果你是一邊說自己魯自我調侃(但你心裡還是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),或許厭世不會對你有太大的影響;但如果你打從心底相信自己其實是很差的、不好的、不論怎麼做都不會被愛的(躲到桌子底下),不論你表現出來的樣子是很積極還是很厭世(甚至不允許別人講厭世的話),大概都不會過得太好。

「大師,那該怎麼辦呢?」(聞氫哥語氣)

我覺得在厭世代生存有兩個方法:開啟感官和自我肯證(Self Affirmation)(Stapel & van der Linde, 2011):

1.自我肯證:問問自己,什麼是你的核心價值?寫下「對你來說重要的事」(可以是一個價值觀、信念、或你相信的事情),並且訴說它「為何」對你來講很重要(p.83)(Cuddy, 2016)?例如,我自從看了海龜吸管的影片之後,特地去買了鋼吸管,也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實踐節能減碳、蔬食、自備購物袋。我覺得這個很重要,睡覺的時候都可以夢見海龜在笑,畢竟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願意守護自己住的地方,還有誰能夠幫我們守護呢(以下省略5000字)?

2.開啟感官:說穿了其實就是慢活啦(西多昌規, 2017)!放慢自己走路的速度,感受身邊的花草樹木,慢慢喝水,緩緩吃飯,盡量享受食物的美味(Kabat-Zinn, 2008),不要匆匆忙忙吃飯配YouTube,你會發現,快樂往往在日常生活之間。

當然,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(relatedness and connection)。這個人不一定要是你的伴侶或戀愛對象,也可以是你的好朋友、尊敬的長輩、可以和你談論心事的人。

是啊,我們似乎活在一個怎麼努力好像希望都很渺茫的時代,但越是在這樣的時代,越是要找縫隙,把自己愛起來。

延伸閱讀
1.Brown, B. (2012). 脆弱的力量 (洪慧芳, Trans.). 台北: 馬可孛羅.
2.Cuddy, A. (2016). 姿勢決定你是誰:哈佛心理學家教你用身體語言把自卑變自信 (何玉美, Trans.). 台灣: 三采.
3.Kabat-Zinn, J. (2008). Wherever You Go, There You Are: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(雷淑雲, Trans.). 台北: 心靈工坊.
4.Maier, S. F., & Seligman, M. E. (1976). Learned helplessness: Theory and evidence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General, 105(1), 3.
5.Stapel, D. A., & van der Linde, L. A. J. G. (2011). What Drives Self-Affirmation Effects? On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iating Value Affirmation and Attribute Affirmation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01(1), 34-45. doi: 10.1037/a0023172
6.西多昌規. (2017). 情緒鬆綁:跟自己和好的 44 個方法. 台灣: 今周刊.